管水为民 水润民心(2)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8-07-14 18:54:13    文字:【】【】【

管水为民 水润民心

——凌源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纪实(2

 

(二)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护水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治水的重大意义了。因此,才有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工程,著名的有5个,分别是:

1、芍

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 。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2、邗 沟

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 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

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并用。北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开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3、引漳十二渠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4、鸿沟

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 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 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封东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 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 

 

5、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枢纽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则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

 

(三)中国的水文化

中国人对水的认识之高,产生的水文化比国外要发达得多。这里例举一二。

1、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俞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地方好好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2、关于水的古诗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竹枝词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

  8.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竹枝词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

  1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11.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陪族叔刑部》

  12.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江夏别宋之悌

  13.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14.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

  15.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

  16.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

  17.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

  18.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19.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

  2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2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2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

  2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歌

  2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25.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潮州歌·其六》

  26.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

  27.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

  28.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续传灯录

  2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30.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卜算子》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