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的民国版《京张路工撮影》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5-21 07:52:44    文字:【】【】【
    1909年9月24日全线通车的京张铁路,即北京至张家口段,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条干线铁路,由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先生负责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越过险峻的八达岭,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建筑图书馆珍藏了清宣统二年(1910)版《京张路工撮影》(以下简称 《撮影》),作为一本影集,它记录了京张铁路干支线的建设过程,包括桥隧、车站、水塔、机辆以及通车典礼等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工程状况。采用摄影这种方式对铁路工程进行记录,为后人提供了文字所不能传递的真实感,因此更独具特色,堪称典范。

《撮影》分为全本和简本两个版本。本馆收藏为全本,共有上下两卷,封面为红色绒布面,正中央镶嵌铜制标牌,分别刻有“京张路工撮影上卷”和 “京张路工撮影下卷”字样。上卷有照片92张,下卷有照片91张,共计183张。照片长26.5厘米,宽20.5厘米。全本从卷首起依次有邮传部官员、詹天佑先生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照片,然后是工程技术人员在验道专车前的合影以及阜成门外工程局的照片,随后从京张铁路起点柳村60号桥开始向北依次记录整个京张铁路工程,之后是机车车辆、支线以及通车典礼的照片。

《撮影》中的照片均由当时著名的摄影师谭锦堂拍摄,他摄影水平高超,作品从美学角度上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面清晰,构图讲究,取景位置也经过精心挑选,特别是用较大篇幅展示了南口到八达岭关沟一带的铁路风貌,画面中古老的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交相呼应,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得到了完美体现。

为了降低列车爬坡的难度,詹天佑在青龙桥站附近采用了著名的 “人字形”铁路,《撮影》中的“青龙桥车站西上下火车同时开行由南望景”(图9)这张照片,展示了两列火车沿 “人”字形铁路分别上下山的壮观场景,线路坡度之大令人惊叹。该照片日后被多方广泛使用,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华民国时期交通银行发行的50元纸币(图10)采用的就是这个图案,它可谓京张铁路的一张名片,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铁科院的张辉先生使用先进的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断挖掘这些照片内涵的新手段,经过数字化扫描后,可以对照片进行各种类型的处理操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很多细节。对青龙桥站站舍正面照片进行放大后,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站舍的站匾、百叶窗、女儿墙以及灯座的构造,透过车站拱门还能依稀看出站舍内男女分开的候车室,这些对于日后修缮和保护站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青龙桥停车场由西南遥望景”(见图11)这张照片进行放大后,人们更可以看出很多值得探究的细节——照片正中位置,工人们正在搭梯修筑铁路护坡,每个工人的动作都被十分清楚地记录下来,据此可以推断出当时采用的工艺方法,而这座铁路护坡至今仍屹立在古老的长城脚下。在照片右侧,可以看到用“苏州码子”书写的桥梁标,上面标记“〣〩”,表示该桥为第39号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时至今日这座桥也依然在用,桥栏杆与这张照片中的完全一致;而进站位置的立杆,应该是当时京张铁路广泛使用的信号设备,在其他照片中也有体现。

由此可见,通过这本《撮影》,使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民国初期青龙桥站配线、道岔布设、信号设备以及机车转盘等情况。用这种方法分析《撮影》中的其他照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当时京张铁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此撮影集当时只送负责工程的"执事",为数有限,存世甚少,而中国建筑图书馆的这一套保存完好无损,为此更显弥足珍贵。注:本文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文字,由铁科院张辉先生提供。


图1  《京張路工撮影上卷》封面


图2  《京張路工撮影下卷》封面


图3  總工程司詹天佑啟


图4  京張幹路起點


图5 西直門停車場


图6  清河車站


图7  南口機車房


图8  青龍橋車站


图11  青龍橋停車場由西南遙望景


图9  青龍橋車站西上下火車同時開行由南望景


图10  中國民國交通銀行發行的伍拾元正面


图12  八達嶺山峒北口


图13  張家口車站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