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的郝浴是怎么见到康熙的? 铁岭知县设计献诗引起皇帝注意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0-04-13 09:58:30    文字:【】【】【
被流放的郝浴是怎么见到康熙的?

铁岭知县设计献诗引起皇帝注意


铁岭市博物馆展出的银冈书院模型。

由郝浴创办的银冈书院。

银冈书院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于铁岭市的郝浴墓碑拓片。

铁岭市博物馆展出的郝浴雕像。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铁岭市的银冈书院创办于清初,创办者是因弹劾吴三桂而获罪的郝浴。铁岭曾毁于明末战火,建在废墟上的这座书院,在清以后铁岭的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郝浴是清初的一位重要人物,传世有《中山郝中丞全集》。铁岭学者通过研究当地诗歌发展的历史,还原了康熙首次东巡时,秘密抚慰这位栋梁的往事。

首任知县胡药婴的心病

铁岭市博物馆西邻,是一处古朴幽静的清代园林建筑群,这便是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银冈书院,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书院,2013年国务院将银冈书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冈书院“开本邑教育之先”,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出大批英才,1910年,周恩来就曾在这里入读小学。

当然,在清代,一些学者将银冈书院与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石鼓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主要与银冈书院的创办者有很大关系,这个人便是清初的重臣郝浴。

铁岭市诗词协会会长、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刘文革是位诗人,同时对铁岭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整理铁岭地区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时,他对在铁岭留下大量诗作的清代重臣郝浴做过深入研究,在郝浴的著作《中山郝中丞全集》中,刘文革注意到这样一句话:“获觐天颜,具奏平蜀始末,侍从为之泣下,圣主为之改容,温纶慰劳”。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得以见到了皇上,自己详细讲述当年平定四川的经过,旁边的侍从感动得落下泪水。英明的皇帝也为之动容,温和地安慰我。

刘文革查找了相关史料,郝浴讲述的这段经历发生在康熙十年(1671年),这一年,康熙首次东巡。

对于康熙第一次东巡,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清实录》记述,这一年“上以寰宇一统,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也就是说,这一年,清王朝平定了南明小王朝,统一了江山,康熙决定东巡祭祖。

皇帝东巡,别说当时还是流人身份的郝浴,就是铁岭当地的普通官员也不能靠近康熙本人。在史料中,我们看到康熙接见的都是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班达尔沙、镇国公乌忒巴喇等满蒙各族的王公大臣。那么郝浴怎么能有机会见到皇帝,并述说自己的冤情呢?

通过研究史料,刘文革研究分析认为,这其中有一位重要牵线人,他就是铁岭在清代设县以后的首任知县胡药婴。

资料载,胡药婴于康熙三年(1664年)任铁岭知县。

当时的铁岭毁于明末战火,仍然是一片瓦砾,人口凋敝,百废待兴。重新出现在这里的人口多是一些流人。这些流人很多都是江南的文人秀士或前朝遗老遗少,原本都是官宦家庭或名门望族,因为文字狱或科考案,得罪权臣,被皇帝流放到沈阳、铁岭以及尚阳堡等地,很多人都是被冤枉的。这些流人的生活极其悲惨,衣食无着,生病难医,日日以泪洗面,但是他们却自强不息,把中原文化带到辽北。顺治七年(1650年),在自称为“剩人和尚”的函可倡导下,三十几位流人和当地名流聚集在被流放至此的左懋泰家中,借为左懋泰过生日之机成立冰天诗社。这些文人雅士聚到一起诗酒唱和、长歌当哭,相互慰藉、砥砺意志,把亡国之痛、离乡之苦以及无助的凄苦哀怨都借着诗酒吟唱出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清初文学史上的杰作。

在这些流人当中,有一位郝浴,因为弹劾吴三桂被流放到盛京,后迁居铁岭废城之中。他在家中创办学堂,吸引了大量的士人子弟入学,还同流人一道帮助这位知县胡药婴招募流民、修建房屋、丈量土地、整饬街衢,县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这位胡知县在与流人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同情他们的经历,不但与这些流人成了朋友,而且还经常参与他们的一些聚会,诗酒唱和。

这一次,他听说康熙东巡,就很想为这些流人做点事。但是无奈职位低微,根本没有见皇帝的机会。怎么才能让皇帝知道这些流人的遭遇呢?这位知县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

刘文革说:“按清朝制度,皇帝所经之处,地方官员和文人秀士可以献诗,很多官员借此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学。”

但是胡药婴没有献上自己的诗,他进献给皇帝的是流人的作品。

康熙在铁岭县驻跸三日别有隐情

胡药婴也是科举出身,颇通诗书,在康熙版《铁岭县志》中留有他的三篇诗作,其中的《早春望龙首山》写道:“东山常在郭,春日眼新开。雪积风光暗,溪晴雪气来。乾坤匏自系,岁月鬓相摧。寥落空藜杖,无心步石苔。”诗文淡雅超脱。这位知县在任期间招徕百姓,发展经济,由此铁岭才得以重新出现繁盛气象,而且他还是铁岭民间出版物的产生和流传的大力推动者,在当地深受百姓爱戴。

刘文革分析,胡药婴进献给康熙的诗以郝浴、左昕生、左暐生三人为主。

康熙东巡,在盛京完成祭祖大礼之后,在康熙十年九月二十四那天提出要到盛京辖域内各处看看风土人情。

九月二十五,康熙一行住在铁岭县,早几天得到消息的胡药婴做好了精心的迎接安排,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了他的计划。

然而一天过去了,啥也没发生。胡药婴颇为失落地看着康熙一行第二天毫不迟疑地继续北行。

《清实录》载:“甲戌,上驻跸开元县;乙亥,驻跸叶赫正北堡;丙子,上驻跸雅克萨……”

历史记载显得有点单调乏味,但是在枯燥的等待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位心系流人命运的胡知县焦灼的心情。

人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政务繁忙,康熙皇帝在频繁的召见活动中还没能抽出时间看这些诗作,继续北行的路上,他才倒出工夫细读这些作品。

铁岭历史上传世诗作中,郝浴的《银州雪赋》《雪后又赋》两篇赋和《铁岭城》诗四首非常有名,《银州雪赋》中的“旭彩惊飞,玉宇烂然,千条绿水,西上连天。坐见十二楼之下,八门洞辟,万马嘶春,翚飞镝呌,甲照龙鳞,以视数千里间,虽秋毫不爽,若千万迭之燕山……”飞扬的文采所描绘的塞外雪景,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左暐生的《鸳鸯湖》,其中写道:“蓼红一望野田开,想象青娥载酒来。七十二湖齐泛棹,不知何处采菱回。”所描述的铁岭鸳鸯湖的风光令人神往。

盛京虽然被清王朝视为所谓的“龙兴之地”,但是这里毕竟是古来征战的战场,多有武夫,缺少文气,郝浴等人的作品所展现的才华令康熙大为惊讶。

刘文革没有找到确切的记录,从而证明胡药婴什么时间得到了康熙的召见,并亲自为流人请命。但是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胡药婴的期盼在康熙回程中得到回应。

《清实录》:“丙戌,上驻跸三台堡;丁亥,上驻跸范河;戊子,上驻跸姚堡。”

刘文革说:“三台堡即今天铁岭县山头堡,范河即今天铁岭大凡河,姚堡即今天铁岭县腰堡。从山头堡到腰堡,不过六十里,此前不过一天的行程,康熙回程时在铁岭县境内却驻留了三天三夜。”

“当时小小的铁岭县有什么景观能够让康熙整整停留了三天三夜?他在这里肯定办了很多重要的当时还不宜对外公开的事情。”刘文革说。

康熙版《铁岭县志》载:“驻跸山,旧为水口山,康熙十年上谒陵毕,乘便校猎以周览形胜,驾旋过铁岭,入北门出南门,时大雨淋漓,果园马文通新室成,上驻跸其中,尚食,行赏银十两,因名为驻跸山。”

虽然淋了雨,但是康熙心情很好,还赋有《铁岭》一诗:“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

刘文革提醒记者注意,史料中记载,康熙经铁岭返程,从北门入从南门出,按照他们游驻跸山的行程安排,应该是从北门入从东门出,因为驻跸山在铁岭的东南方,东门外便是登山古道,如果出南门还得拐行到东门外的古道上。

那么为什么舍近求远走南门呢?铁岭南门内侧郝浴创办的银冈书院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的无奈之举

刘文革说:“胡药婴之所以大胆为流人请命,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像郝浴这样的一些流人是冤枉的。”

关于郝浴,《清史稿》中为其立传,郝浴少年时便有雄心大志。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授刑部主事。因其非凡的才干和胆略,顺治八年,升任湖广道御史,并委以钦差大臣重任巡按四川。

顺治九年(1652年),郝浴在巡按四川时,奉命在保宁城监督乡试,遇到张献忠的部下数万人包围了保宁城,郝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请求援救,然而,吴三桂迟迟不肯救援。

危急关头,郝浴密令总镇严自明带兵实施反包围,出谋划策与来兵交战,结果大破张献忠部。

当时吴三桂的军队非常骄纵,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吴三桂担心郝浴严格执法,就密令各地不许向郝浴报告实情。郝浴立即向顺治上疏说:“我现在就是朝廷的耳目,如果各地不报实情,还要我这个大臣干什么用?”同时,报告了保宁之战时,吴三桂按兵不救的事。

吴三桂看欺瞒不通,就改用拉拢,被郝浴拒绝,并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了顺治,吴三桂知道后更加怀恨在心。

顺治十一年(1654年),大学士冯铨、成克巩、吕宫等先后举荐郝浴担任更重要的职位,非常顾忌郝浴的吴三桂拉拢官员诬告郝浴冒功。

当时的清廷显然迁就了正在为其平定叛乱的吴三桂,于是将此事交由部议,将郝浴定为死罪。顺治皇帝知道他冤枉,改判为“流徙盛京”。

正史中对于康熙在什么地方、怎样召见郝浴的事没有留下记述,究其原因,人们推测,也许是当时削藩之策还没有实施,朝廷对此事秘而不宣,是为了保护像郝浴那样受吴三桂陷害的流人。

但是,有关情况后来还是在一些碑记、纪念文章中有所透露,如《光禄大夫粤抚中丞复阳郝公行表》中记有:“辛亥,今先陵获觐天颜,具奏平蜀始末,侍从为之泣下,圣主为之改容,温纶慰劳,天语辉煌,有:‘你是读书人,岂不明白?’之喻。”从中不难看出,康熙不仅对郝浴安慰有加,甚至还有勉励的意味。

或许是这次意外的际遇,康熙此后对辽东流人的境遇有了更多的关切。《清实录》记载,东巡祭祖后的某一天,康熙下旨:“奉天府、宁古塔等处,除十恶死罪不赦外,凡已结未结死罪俱著减等。其军流徙杖等,俱著宽释。”也就是说,除十恶不赦的死罪以外,东北境内的所有犯人一律减刑,甚至是释放。

史记

SHIJI

一旦位卿相 何以救苍生

银冈书院的创办者郝浴经历了长达22年的流徙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他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力。

被吴三桂诬陷后,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郝浴与怀有身孕的妻子王夫人辞别亲人,走上流放之路。抵达谪所,即遇寒冬,他在笔记中写道:“大雪弥天,寒可裂肤堕指,夜卧多年不火之炕。三更依枕,布被如铁。”在这样艰苦的流徙生活中,他结识了相继来到这里的一些诗文大家。

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清置奉天府于盛京陪都,朝廷视为喜事,盛京大赦。凡此年以前在盛京的“流徙者俱赦为民”,给他们以有限的自由,在盛京境内择居安家,但不经朝廷赦准,不得返回故里。

郝浴遇赦之后,与其好友函可等人在第二年投奔其好友左懋泰,并移居铁岭。当时铁岭城内遍是瓦砾,蒿草丛生,除管理流人的官兵之外,尚无居民,其好友左懋泰等居于城外龙首山下。郝浴在“南门内之右”选中一片风水之地,成为努尔哈赤攻陷铁岭后第一个入住铁岭城的居民。他还亲书“致知格物之堂”的匾额,挂在门楣之上,由此潜心义理之学。

当时前侍郎董国祥看郝浴还在读书不辍,潜学不止,就笑道:“我辈尚思复用乎?何攻苦乃尔?”郝浴回答道:“显晦何常假,一旦位卿相,何以救天下苍生?”

此外,在铁岭筑屋定居后,郝浴还招徒讲学,东北地区的一些名士纷纷把子弟送到郝浴这里接受熏陶。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第二年清廷的部院大臣纷纷上表为郝浴申诉冤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特旨召回郝浴:“郝浴着免罪,取回录用”。

离开铁岭前,郝浴将“致知格物之堂”改名为“银冈书院”,并将其在铁岭18年来所置办的全部房产捐给书院,作为办学之资,为铁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