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热河生物群中的四合当凌源龙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1-10-06 16:19:32    文字:【】【】【

  2019年3月,英国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在线报道了我国发现的一种新早期镰刀龙类恐龙四合当凌源龙。这一新发现在揭示镰刀龙类的早期形态演化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信息。

  新化石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区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镇,以发现地命名为四合当凌源龙。这具标本最初为当地的农民所发现,而后经中科院古脊椎所征集并进行了研究。因为标本并非原地发掘所得,导致原始的出土层位信息遗失,但结合四合当镇附近的地质地层特征及标本的保存状况来看,它的年代被推断为早白垩世。







  镰刀龙类,顾名思义,指一类手指末端爪子长得像镰刀的恐龙,这也是这一类群最显著的形态特征。不过,并非所有镰刀龙类恐龙的爪子都长得像锋利的镰刀,但早期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该类群所拥有的最典型的特征,从而将整个类群命名为镰刀龙超科。尽管后来的发现表明,一些原始的属种并没有这个特征,但依照命名优先的原则,镰刀龙类的名字就这样沿用至今了。

  镰刀龙类的化石最早报道于1954年,这具化石发现于蒙古国晚白垩世的纳摩盖特组,时代大约为距今7000万年前。实际上,化石早在1948年就发现了。当时,苏联蒙古联合古生物考察队发掘出了几个巨大的指爪,人们在测量后惊讶地发现这些指爪中最长的竟可达75厘米。此前从未有人见过如此奇怪的巨型爪子,那么,它们的主人到底是谁?苏联古生物学家马列夫认为,这些指爪应属于某种已经灭绝的龟类,遂将其命名为龟型镰刀龙。尽管后来的十几年中,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包括镰刀龙类前肢、后肢等部分的新化石,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另一位苏联古生物学家罗日德文斯基才首次提出了现今广为学界接受的新观点,即镰刀龙类应归属于兽脚类恐龙,而非龟类。


图片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蒙古地区接连发现了许多与之形态接近的化石。例如,1979年报道的发现于晚白垩世巴彦思楞组的慢龙和秘龙;1980年,人们又在同一地层发掘出了死神龙。其中,慢龙化石保存得较为完整。根据它的骨架特征,有学者认为这些动物在活着时体型臃肿、行动缓慢,一天到晚懒洋洋的,因此它们得到了一个绰号—“懒龙”。但其实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懒龙”类和龟型镰刀龙同属一个类群,后来伴随支序系统学的发展以及新化石的发现,人们才逐步确定了它们同属于一个大的类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生物学家也在我国境内相继发现了多个镰刀龙类属种,如发现于内蒙古下白垩统的阿拉善龙,辽宁西部下白垩统的北票龙和建昌龙,甘肃下白垩统的肃州龙,甘肃的下白垩统和广东南雄盆地的上白垩统中都有发现的南雄龙,还有内蒙古上白垩统中出土的内蒙古龙和二连龙。值得一提的是,辽西地区发现的北票龙是全世界发现的第二只带有羽状皮肤衍生物的恐龙(第一个是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它的骨骼周围保留了一层薄薄的绒毛状结构。这一发现不光颠覆了人们以往对镰刀龙类的认知,甚至颠覆了人们对恐龙形态的认知。由于北票龙在镰刀龙类中所处的系统发育位置非常原始,因而学界推测所有比它更进步的镰刀龙类都可能继承了这一祖先特征,它们在活着的时候身上也许覆有一些细小的绒毛。

  除了亚洲,北美也发现有镰刀龙类的踪迹。铸镰龙—目前被认为是镰刀龙类最原始的成员,发现于美国的犹他州;另一个则是较进步的懒爪龙,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都有发现。

 

(来源:“热河生物群”微信公众号)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