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喜谍战剧《霞光》:如何在烟火百态里书写幽默基调的革命故事?
作者:宇宙    发布于:2021-10-27 22:37:20    文字:【】【】【

在“历史”和“革命”两大元素的渗透下轻喜谍战剧《霞光》如何打破谍战剧的局限性?

  文 | 宇宙

  近年来,谍战片通过快节奏、高紧张的剧情特点收获了庞大数量的剧迷群体,剧情故事中的悬念和神秘感总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人在情节发展中不断入戏,不忍弃剧。影视主旋律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不断花样翻新,谍战剧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和优质,而在“历史”和“革命”两大元素的渗透下,谍战剧始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时代背景和角色形象难以创新。

  10月8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共同出品,据作家郝岩同名小说改编,导演毛卫宁执导,佟丽娅领衔主演,陈昊、刘威、丁嘉丽、高露、李博、李思博等人共同出演的44集电视连续剧《霞光》在央视八套黄金档首播,开播当天便喜提最高收视,播出以来的收视率也一直稳居全网前几名。这部以历史为背景、贴着“轻喜谍战”标签的剧集从生活化的场景入手,以诙谐幽默的风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出一个个鲜活又真实的角色。

  现实题材与历史故事相融

  “特殊解放区”带动人文共鸣

  《霞光》是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以1945年到1949年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唯一的“特殊解放区”的大连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高大霞和留苏学成归来的傅家庄坚定不移地投身到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的故事。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今大连市)并对旅大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四年一个月零八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旅大地区被史学家称为“特殊解放区”。当时苏联红军进驻大连,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将大连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历史地位和作用都极为特殊,形势波诡云谲、晦暗不明,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此前从未有任何一部电视剧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幕。

  剧集的故事线路既要扎根于历史,又要探索创新吸睛的艺术效果,编剧和导演便是推动创作情怀得以具象化表达的主心骨。编剧郝岩是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在创作伊始便给自己定下了创作方向:虽然是一部有着幽默、喜感气质的作品,但一定要重视历史的正面书写,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剧中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要做到有据可查,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艺术呈现。

  对于这一时期发生在大连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我党铲除国民党特务在“搬家运动”中搞破坏的行动,柳青受中央指派到大连担任主编负责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的印刷, 1949年建国典礼的礼炮和烟花从旅顺港入港并转运到北京等等重大历史史实,都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在观众眼前。

  而被业内业外共同评价为“最会讲故事的导演之一”的毛卫宁,擅长现实题材的创作。《霞光》的背景为大连,拍摄地却是在横店,毛卫宁在置景时为了突出大连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气息,带领团队不吝巨资搭建主拍摄场景,占地超过12000平方米,真实复现特殊时期的大连都城。在对人文特征的刻画方面,剧中引用了多方面的元素来充实特殊年代中大连人特有的生活质感和城市风貌。无论是大连的特色食品,还是标志性地理建筑,亦或是本地人的俚语方言、穿衣打扮都在剧中有所呈现。

  以往的很多谍战剧都将地理背景选择在民国时期的“远东第一情报之都”上海,曾经热播的《伪装者》、《麻雀》、《喋血孤岛》、《红色》等剧集的主线均是围绕着魔都的谍报工作展开,而《霞光》首次引入“特殊解放区”的历史背景,随着剧情故事的逐步播出,不断完善着大众对于大连的城市认知画像,将解放战争时期的这座港口城市加以豪爽豁达、热情浪漫的情感定义。

  将文化创作投入到历史的大环境中,写实的主线显得至关重要。影视剧需要文化的滋养,进而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霞光》的创作离不开工匠精神,编剧和导演对剧集的建设投入使剧情更具完善的时代感,影视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大连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追寻历史的记忆,感受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风貌特征,让人文精神得以多方位的延伸。

  反套路群像特质

  谍战叙事破枷锁

  在叙事方面,《霞光》用轻快明亮的主基调打破了传统谍战片中明争暗斗、冷峻悲剧的气氛特点。剧集在叙事风格上另辟蹊径,用轻喜剧氛围来填充革命往事,为传统意义上严肃烧脑的谍战剧开辟了轻松解压的全新观看方式。

  幽默诙谐是剧集叙事的亮点,但《霞光》的定义绝不是一部纯喜剧。既然是以革命人物为主的历史题材剧集,剧集对角色群像的刻画便离不开有关生活气息的描绘和人心所向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层面,《霞光》里的角色个性鲜明,在"生活反特剧"的定义下展现着幽默而不寻常的人物特征。

  故事主角高大霞本是抗日放火团的一名成员,因组织遭到破坏,逃至牡丹江潜伏三年,大连解放后,她被安排重返故乡,之后因意外结识中共党员傅家庄、敌特分子方若愚、麻苏苏等人。莽撞、迷糊、虎里虎气是高大霞身上显著的性格特质,在剧情中,高大霞因与家人重逢开心而贪杯饮酒,起夜时回到错误的房间;她将藏有情报的红肠一锅乱炖,吃饭时才发现自己因粗心而犯了错误;她真实又可爱,以英雄姿态返回家乡,嘴上谦虚,行动中却透着小小的骄傲。零碎片段的行动节里虽缺少了大众对地下党员认知里的精明和谨慎,却溢出了更具人情化的活泼感受。

  与以往或知性或明艳的荧屏形象不同,佟丽娅在《霞光》中对高大霞的演绎呈现了一个“非典型”的女英雄,时而聪明时而糊涂,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面对别人的误解也百折不挠。

  剧集中的其他人同样带着矛盾对撞的性格色彩出场,高大霞的“欢喜冤家”傅家庄兼具贴心温柔和傲娇毒舌的个性;国民党特务“老姨夫”方若愚时而老谋深算,时而优柔寡断;面善心黑的特务”老姨“麻苏苏”办事果断,但经常被高大霞抓住把柄,与方若愚自成CP;高大霞的嫂子刘曼丽刁钻刻薄,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典例,携带着善良细腻的性格特征。

  剧集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活明朗,情节推动生活化的敌我斗争发展,强调着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参与性,也以大女主谍战剧的新形式展现着女性在革命奋斗中坚持不懈的力量。

  情节故事以小见大

  烟火气息深入人心

  《霞光》里的角色都是大时代中带有坚定目标和缤纷情感的小人物缩影。高大霞本身便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平民英雄,在放火团时期没开过枪,做事剽悍勇敢,时常不拘小节,但在“彪”、“虎”、“痴”等看似愚钝的字眼背后,她踏踏实实地服从组织任务,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反派角色方若愚忠实追随国民党,但他在时代洪流里依然保持着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面对不同形式时仍拥有清醒的个人立场。

  政治信仰的刻画让剧集中的各角色更具有主线价值,而“敢爱敢恨”的人物特性,为角色赋予了更生动饱满的表现力和性格张力。31岁的“大龄剩女”高大霞在结识优秀的留苏青年傅家庄后怦然心动,直接在公交车上展开了一波“自荐式表白”,傅家庄对此情形一时招架不住,只能想尽办法逃避;四十多岁的麻苏苏作为方若愚的特务上级,在日常交往中对他逐渐产生了感情,便通过工作和方若愚套近乎,大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刘曼丽在丈夫外出干革命牺牲之后被国民党特务欺骗感情,盗取重要情报,当发现自己一直被欺骗时,她选择与特务杨欢同归于尽,揭开他的真面目。

  层层递进的人物故事将市井生活与革命追求紧密连接,高大霞、方若愚、麻苏苏、刘曼丽等人带着一种大大咧咧的气场出现在观众眼前,“轻松沙发剧”的外壳下隐藏着生动立体的人物的精神内核,跌宕的敌争我斗中充斥着浓浓的烟火味道,每一个角色都能够影射出信仰的光芒。

  《霞光》用轻快风趣的剧情氛围吸引住了很多观众的眼球,不少人在看剧后纷纷表示惊喜愉快,但也有一部分观众不太认可这样的叙事风格,认为这段历史的表达应该是严肃庄重的。从整体来看,剧集把“喜剧+谍战”作为定位的两个标准,便意味着这并不完全是大众传统印象中的纯喜剧或纯谍战剧,而是在特征表达中选取二者的交集,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呈现方式。

  回首编剧郝岩的创作初心:“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作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在中国、在我党艰难和危险的时刻,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牺牲与壮举,是如何给人民群众以希望,如何带领他们走向一个火红的年代。”的的确确,在宏大的革命背景之下,平凡的市井角色往往更能激发观众情感共鸣。角色人物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勾勒着特殊年代中的家常气息,幽默放松的主基调给悬念疑团加以特殊的情感包装,既要坚定追求理想,也要活在眼下,注重当前的时光。

  《霞光》中的每个人都是普通而又特殊的存在,在各自的人生故事里,梦想的河流终将汇入家国情怀的大海,书写出“火红年代”里的最美篇章。


来源:看电视 作者:宇宙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