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官营子乡村振兴产业持续蝶变飞升——(一)桑蚕产业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2-09-10 10:35:40    文字:【】【】【

凌源市四官营子镇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并多方筹措资金,继续巩固和扩大设施农业成果,在四营营子村、窑上村、东营子村、大房申村、葛杖子村等村,新建多处集中连片大棚,在保护地蔬菜的基础上,又发展起设施葡萄、设施花卉等产业,而且引进了棚养桑蚕项目。昨日,棚养桑蚕又一批蚕茧已经采收完毕,即将发往南方,养蚕业获得初步成功。

蚕的全身都是宝,尤其是蚕丝是很多高纺产品的原料,常年出口国外。辽西地区养蚕业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以前,东北地区人口极少,在顺治时,约有30万人。到雍正时,为了开发东北,默许中原汉人出关。清朝中叶以后,随着关内人口的流入,东北实现了民族融合。清中叶凌源地区蒙汉民族杂居,中原移民带来了桑蚕技术。据传,我市的“刀尔登”,蒙古语的意思就是“有蚕的地方”。中国古代,不论南方北方,养蚕业一直都在世代相传。随着民族融合带来的社会安定,养蚕业在全国不断得到发展,可以说,养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凌源地区光照条件好,温度适宜,适合桑树生长,非常适合养蚕。四官营子镇经过研究政策,认为养蚕也十分符合辽宁省财政厅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为此,经过调研,镇党委政府决定把两家村纳入“壮大村集体收入”项目村,走以“养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增加集体收入,带领村民增加个人收入。经过申报,获得了市财政局的审批通过,纳入凌源市2021年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

2021年,在凌源市财政扶持的15个壮大村集体项目中,四官营子镇养蚕项目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这一项目总投入达100万元,在两家村流转土地100亩,栽植桑树苗10万株,建管护房和养蚕房4000平米,打深井一眼。预计项目年可增加集体收入6万元以上,安排20余人就业,人均每天收入80元。目前看,发展势头良好,很适于在庭院养殖,带动农民致富。

为了使养蚕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四官营子从江苏盐城聘请来技术员进行指导,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现已培训当地养蚕能手10几人。 

为了积极更多经验,我们记录下养蚕的过程,尤其是蚕从小到大以及吐丝的过程。总体来说,成功养蚕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栽桑树。去年春夏季,购进桑树苗10万株,进行了栽植。同时,建养蚕舍。

 

 

第二阶段:购进蚕种,初期养殖。购进的蚕种只有米粒大小,但是经过喂养,四五天时间就能长成将近二厘米左右。小蚕宝宝活动能力差,喂养的时候,需要把桑叶切碎。 

第三阶段:蚕宝宝经过两次休眠就进入蚕室,这时候蚕长得很快,所以吃蚕叶的速度是极快的。8个人摘桑叶,一个人开车拉桑叶,还供不上“蚕食”呢。

 

第四阶段:蚕再休眠,再吃桑叶。这时候,能清晰的听到蚕吃桑叶的“唰唰”声。为了让大家能看到蚕吃桑叶的速度,我们用了延时摄影进行记录。

第五阶段:上山。蚕进行了总共四次休眠和20左右天的进食后,吃饱喝足,已经是“满腹经纶”了,已经到了“不吐不快”,一吐方休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雇很多人,快速的把蚕筛子放蚕床上,蚕们就很听话的迅速的爬上筛子,再把筛子上的蚕摘到特制的“网格簇”上,蚕们就纷纷找到自己的窝,开始吐丝,吐着吐着,就把自己缠到里边了

据观察,蚕吐丝结茧时,头不停摆动,将丝织成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字形丝圈。每织20多个丝圈便动一下身体的位置,然后继续吐织下面的丝列。一头织好后再织另外的一头,因此,家蚕的茧总是两头粗中间细。家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有0.92厘米长,一个茧的丝长可达15003000米。丝腺内的分泌物完全用尽,方化蛹变蛾。蛹再化成蝶。你说,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动物啊!

 

第六阶段:摘蚕茧,卖大钱。蚕茧摘到箱子里,以一定的价格出售到南方,抽成丝,做成各种蚕丝用品,进入高档家庭的生活。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