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南部璀璨明珠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6-07-19 21:56:13    文字:【】【】【

刀尔登镇:凌源南部璀璨明珠

   ——秋游刀尔登镇感怀

薄熙惠 范丰军

 

枫叶飘红的秋季,笔者和朋友们一起,到刀尔登镇采风。

春天,曾经到刀尔登看梨花,那满树的梨花似一团团的白雪,散发着芳香,沁人心脾,在八道沟、在头道河子、在南店,你都可以看到满树的梨花;而在北营子村和柏杖子村,你可以欣赏苹果花;徜徉在花的海洋中,你时而会觉得到了世外桃源;时而又会感动于这里的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所创造的优美的人文环境;这里所生产的富士苹果被冠以“凌硕”牌,一到秋季,它就会走南闯北,走进大中城市。

夏季我曾到过刀尔登,看青龙河里的野鸭。青龙河是刀尔登镇的象征,它婉如一条玉带,从大河北乡奔流而来,一路向南而去。今年,由于雨量充沛,青龙河显示出了她原本应有的美丽芳容,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舒展着曼妙的身材;青龙河的两侧,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刀尔登的山形态各异,葱茏茂密,一步一景,令人陶醉。你可以站在头道河子村的村路上,仰望陡峭的山峰,然后漫步丛林小道,慢慢品位“八大胜景”;可以顺着头道河子的山,看看四十多年前,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辽宁的“红旗渠”……

而秋天,秋天的刀尔登又会是一翻什么样的景色呢……

芳原四野恣行时 红叶黄花自一川

在刀尔登镇,最吸引人的还是秋天的景色。车子自松岭子镇东道村驶进刀尔登镇三道梁子,沿“老宽线”前行,从车窗望出去,你就会迷醉于刀尔登镇的秋景了:一簇簇火红的枫叶,就像飞霞一片片,染红了起伏的山川。近几年来,该镇坚持封山育林,使原本就位居全市前列的森林覆盖率一年比一年提高,山上次生林、各种灌木丛生,自然环境异常优美。一到秋天,从火红到淡黄,比春天的花看起来更烂漫,丛林美景美不胜收。难怪,早在清朝时,就那么出名了。相传,康熙在微服私访来到刀尔登时,就曾做过七律一首,赞美刀尔登镇八大美景,诗言:“白马献图景象新,峰猴挂印传古今。南天门外山川秀,半壁前山照后村。鸡冠挂月三千尺,虎头青松高入云。鱼鳞叠翠人罕见,十里阳河冬思春。”这里说的虎头石,可说是一大胜景了,过去这里有虎头石电站,现在,引青入凌的工程,源头也定在这儿。这是青龙河凌源进入河北的起点,秋天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巡游,两岸层峦叠嶂,景色如画,刀尔登秋色之美,无法言表。

秋到刀尔登,最可圈可点的景致要数这里的苹果园了。正赶上苹果下树季节,我们下了车,直奔大北沟的果园。春天,我曾经到这里拍过苹果花,曾经和市果蚕中心的技术人员为这里竖起国家级果园的牌子,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果农们高兴地把苹果采摘下,装到箱子里,被城里的商贩拉走,进了超市。哦,硕大的苹果,红扑扑的可爱,闻一下,真的想亲它一口。

刀尔登镇的果园,尤其是标准化果园建设成为凌源农村的一面旗帜。刀尔登果业发展不仅在凌源有名,在全省也很有名气,是全市最大的果品基地。近年来,该镇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传统经营模式,林果业再次走在了朝阳市前列:2008年,该镇投资建设了北营子村东街组东山和三道沟村上四道沟两处千亩红枣基地;近两年来,新建标准苹果园2186亩,建设了头道河子至大北沟8华里果树带;今年,该镇大北沟果园被评为朝阳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标准化果园;该镇的红富士苹果产业协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果区,红富士苹果园区面积突破3100亩;采用苹果套袋技术,每年套袋苹果810万袋,年产量890万斤,每斤实增效益356万元。该镇标准化果园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凌源都是首位。

刀尔登镇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原因有二:一是重视对农民的培训,该镇每年都拿出大笔资金,请国、省、市级专家到农民的果园里讲课,每年受训人数在2000人次以上。二是重视新技术应用,该镇的果园有两处采用微滴灌技术,投资在300万元以上;套贷技术,年投入在100万元以上;此外,还采用了沼液增产技术。三是重视新品种引进,该镇几年来引进果树新品种在20个以上。

水村山郭酒旗风 风光不与四时同

如果让你搞调查,说现在城里人最想去什么地方旅游,多数人回答是去西藏。没去过西藏的人可能不知道,西藏各个地级市的“城”:如小家碧玉,干净、清爽、整洁、漂亮,就如日喀则和狮泉河。刀尔登镇的小城就是那么美,这里街市整齐、城镇漂亮,不比城里逊色;这里的农民你看不出是农村人的样,穿着打扮甚至与城里人一样时髦,过的是城里人的休闲方式。

说起刀尔登小城镇的变化,这里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几年来,这个镇累计建设城镇精品工程7万多平方米,增加商业网点200多个,使北至三道梁子,南至柏杖子的小城镇连为一体。其中,2009年,新增城镇建设面积近3万平方米,扩大自来水用户1300户。

2009年和2010年,结合“老宽线”改造,该镇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结排水工程,重新建设镇区排水暗沟2600延长米;完善亮化工程,安装38基杆路灯;美化边沟,中心区域道路两侧分别设置了24个花坛,全部大理石砌成,新栽了风景树。为了让城镇保持优美环境美化,该镇聘请保洁人员,清理街路,从而使这个镇成为凌源第一个实现全天候保洁的农村城镇。

    城镇美,乡村也不差。外地人去刀尔登镇,到柏杖子、头道河子等村,感觉心头一亮,怎么不亮啊!你就说头道河子村吧,水泥路通到每一户的家门口,据说德国就是这样。群众对村屯环境的变化有切身感受,12个村,近几年沙化组级路197公里,油化村级路15.9公里,水泥硬化组级路面21.6公里。我们徜徉在柏杖子村黄杖子组的村头,心里感叹:城里除了人多,还有什么呢?家家大瓦房,走着水泥路,一点儿污染都没有,这难道不比城里强嘛?这里的老百姓说,乡村干部真干实事,组里安装价值15万元的太阳能路灯共12基杆,这在凌源也没出找去,白天太阳晒,灯就有了能量,晚上灯亮不用电,很节能。

黄杖子组的村屯环境有目共睹,这只是刀尔登镇村屯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几年来,镇里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村级绿化带9处,总长达31.2公里,共栽植速生杨24万株;建设绿廊面积3150亩,栽植馒头柳8000棵,棉槐64万株,组级栽植景观树3.6万株;完成了头道河子村二道河子至柏杖子村虎头石30华里环河绿化带;朝阳市级生态文明村北营子和头道河子两个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组组建有文化活动广场目标。

    夜幕降临了,刀尔登大街上的路灯次第亮了起来,小城一家家一户户透出和谐、温和的灯光。而北营子村的广场上,一场数字电影正在播放,几百人或站或坐,享受着数字电影带给他们的快乐,这乃是“文化名镇”的魅力!这个村的农民告诉笔者:前面那个戏台子是该村为鼓励农民演出专门搭建的,这是辽宁省村一级唯一一个专用戏台子,而紧连村部的,则是面积300多平米的剧场,也是凌源唯一一个村级剧场。刀尔登镇因其文化建设的繁荣,而被命名为“辽宁省文化先进镇”。

 

这个镇之所以文化发达,原因在于:一是舍得投入搞文化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北营子村投入资金49万元,搭建56平方米的高标准戏楼一座;建设村组文化广场42个,创办农民文化书屋3个;北营子村建设的室内舞台和室外独立戏园,在全省农村绝无仅有。二是重视群众演出团队建设。在全镇组建农民秧歌队十多个,创办农民小剧团1个,组建农民乐队1个,组建蓝球队1个;农民小剧团长演不衰;以北营村音乐爱好者为基础组建的农民小乐队是朝阳市第一支农民乐队;二人转剧团是最有活力的一支剧团。该团自创的小品、相声和二人转每年参加市级以上表演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在部队、学校演出,更上搞笑不断、深受欢迎。

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基础,2008年,刀尔登镇在头道河子村举办了首届乡土民俗文化节,举办了“青龙河放歌”大型文化广场演出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陶冶了农民的情操。

过去山路十八弯 如今天堑变通途

听说通往烧锅地的路变成了水泥路,朋友们都不信。朋友们都是老乡,小时候没少去烧锅地看“大口落子”(一种地方戏),那走的是啥道啊,没道,就像是爬山。1995年和1999年,也分别因为公干去过那里,路啊,还是那条路:或绵延在深沟谷底,或盘旋在崇山峻岭,绕过72道弯,通过36条河,多处环山而行,路况即险又差。因为1994年的那场百年不遇洪灾,这条路是雪上加霜,山体滑坡,泥石流暴发,不仅造成山路阻塞,而且使沟底原有路基全部水毁。由于复修工程浩大,又缺乏有效资金的支撑,刀尔登镇党委、政府只有年复一年的简单维修管护,致使沿途三个村的6300多口村民饱受路毁的煎熬;残路断道仿佛是一道道天然沟壑,使烧锅地村夹山子组的优质煤和西南沟组的石灰石、三道沟村上四道沟组的高铝土和西沟组松树山的煤矿、柴杖子村串岭组的建筑条石因运输艰难无人问津;村民们一年四季生产的农畜产品和采集的山珍让上门收购的商贩们把价格一压在压;特别是求学的孩子们,每日里爬山涉水,苦不堪言;无奈的村民纷纷远走他乡,大片的田地成了不毛之地。“山里凤凰山外飞,山里男儿空惆怅”,人烟渐去,地域冷落,“掐道沟”因此被外界比喻成凌源的“可可西里”。

然而,当秋叶满山的季节,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却认不得当年的地儿了:行走在“坤碾”线上,平坦的水泥路面、看不完的秋天美景,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当年的72道弯、36条河也已经不见了。

而变化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群众艰苦的付出。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扶贫攻坚工作部署,辽宁省交通厅对口帮扶凌源市刀尔登镇。当地干部群众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打破这条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修好“坤碾线”。刀尔登镇的决策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与市交通局领导多次“跑步进省”,求得支持,省厅领导郑玉卓、葛方、李雁鹏、杨成武和马福大等人怕路途遥远,多次到镇里勘验指导,共商治理发展大计。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省交通厅在全省公路网建设紧张用人之际,调精兵,选强将,派来了以省公路局王振宇处长为专家组组长的一流规划设计队伍,在坤碾线沿途的深山沟里顶风冒雨奋战了一个多月,完成了坤碾线掐道沟段的规划,设计中桥451,小桥108,砌边沟4092,过水路面1500,路基填方83000立方米,基层、垫层和油面共59400平方米,浆砌挡墙25000立方米,劈山56000立方米,涵洞10道,为坤碾线开工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10月下旬起,按照筑路指挥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总要求,正式启动了对坤碾线掐道沟路的施工建设。山风凛冽,机声轰鸣,建设大军从劈山扩路做起,动用凿岩机、大型钩机等工程机械8500多台,动用劳力6850人次,到20092月,完成劈山扩路6公里,动用土石方6.5万立方米,同时动用石方6600方,建设水泥浆砌坝1.6公里,动用砂石72000方,对坤碾线掐道沟路段16公里的路基进行了拓宽改造;到201010月,“坤碾线”掐道沟公路已经全部实施水泥硬化,所有桥梁建设全部完成,整个公路正式畅通。

如今的掐道沟,道路畅通的作用日显,大班车通到了山沟里,烧锅地建设农贸市场,松树山煤矿和三道沟高铝土等矿产资源也开始得到有效开发……

“坤碾线”,是刀尔登镇交通变化的一个侧面。几年来,刀尔登镇围绕村村通工程,投入巨额资金,油化村级公路25公里、硬化11公里,建设了二道河子公路大桥和小河西公路大桥两座,其他公路桥10余座,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老百姓从这些变化中,切切实实获得了实惠。

千人同修红旗渠 历久弥新见精神

秋游刀尔登,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的景点——“辽宁的红旗渠”!

这条“红旗渠”北起刀尔登镇三道梁子村四道梁子组,南至杨杖子镇百牛群村,全长20公里。从渠修完至今虽然已有40多年,经历了沧桑世事,但从山上往下看,水渠仍婉如一条带子,随风起舞,飘在半山腰,时而穿越山洞,时而探入悬崖;弯弯曲曲、随山就势。

在刀尔登镇朋友的带领下,我们爬上了一段位于山腰处的水渠。水渠现在宽约35米不等,深约1.5米。水渠所穿越的山洞高度不一,有的被淤泥所填埋,只剩下半人高,要穿越山洞,得低头猫腰;有的仍然有一人高,能顺利穿行。

这条水渠约90%的部分是在半腰山上,其中又有30%左右的地段是从悬崖峭壁间穿越,并有6条山洞。山洞长的有150多米,短的也有30多米。据这里的老人说:水渠修于1965年,那年冬天,一个号令下来,要修水渠,取名为“八一环山水渠”,凌源全县南部10多个公社除了松岭子没有人来外,都来人了,最小的20多岁,年长的50多岁,2000多人编成“一团两个营”的民兵组织,驻扎在长达20公里的战线上。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机械,全靠一把锤子和一支钎子,在严冬里,修渠人喊着号子,哈着冷气,却干得汗流浃背。为了赶工期,人们分两班倒,尤其是凿山洞的时候,第二班的人要干到深夜。

那时候没有电灯,民工们的头上都顶着一盏小油灯。圆形的山洞,放完一排炮7个孔、再清理完这7个孔的碎石,就得4个小时,这样也就是掘进半米。长的山洞是弯的,是随着山的弯凿的。有的害怕跑偏,就在悬崖上,凿出若干个锯齿形豁口,从豁口处再打山洞。在悬崖上,人们把绳子拴在腰上,悬在半空打炮眼,还有两个青年英勇牺牲。就这样,经过整整两个年头,共动用土石方25万立米,水渠终于修完了。水渠中间,每隔40多米还设一个排水孔,留着浇地用。

这条渠修完后没用上,水渠废弃后,当地的老百姓保护意识都很强,没有破坏,水渠所经过的头道河子村成为现代化文明小村,5个组都通上水泥路,山上有独特景点30余处,村里就把它开辟成景点,每年都有人来参观。

如今,刀尔登镇人修水利设施,都讲究个实际:为有效利用水资源,近几年来,该镇以春秋两季开展大禹杯竞赛为契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在南店村建设防渗明渠2000延长米;在头道河子村建设导流防渗明渠1500延长米,打机电井1眼,铺设管路7000延长米,对北营子村大北沟600亩果园全面配水;结合水利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治理果园2000亩,新栽苹果树2.4dnv 株、梨树1.1万棵,铺设主管路8000延长米,支管路30000,安装微滴灌溉果园150亩,建设蓄水池5个;在南营子村、北营子村和八道沟村集聚,新打机电井24眼,配置深水泵24个,铺设输水管路13000延长米,还建设人畜饮水解困工程17处,使全镇1912户、6948口人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人们告别了不实际的年代,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