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及应对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0-03-18 19:50:27    文字:【】【】【

 

   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对我国总体弊大于利,“防范气候风险”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2019112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报告》指出——

最新的气候状况监测表明,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0℃,位于现代观测记录以来第四位,全球平均海平面再创历史新高。全球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多于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90%,发生次数为1980年以来最多。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

  1980-2018年间,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质灾害、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四类)发生次数从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其中2018年灾害发生次数达到历年之最;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发生次数分别由1980年间的135次、59次和28次增到2018年的359次、382次和57次。从七大洲灾害发生特征来看,亚洲已经成为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以2018年为例,在848次自然灾害事件中,有43%的灾害事件发生在亚洲,居各大洲之首;亚洲灾害经济损失占全球的38%,死亡人口更是占到79%

  全球气候风险指数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气象灾害风险通常较发达国家高。2017年,波多黎各、斯里兰卡和多米尼克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其次是尼泊尔、秘鲁、越南、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孟加拉国和泰国。1998年至2017年间,波多黎各、洪都拉斯和缅甸是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其次是海地、菲律宾、尼加拉瓜、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多米尼加。1998-2017年间十个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中,八个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家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被列为中上收入国家(多米尼克),一个是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波多黎各)。相对而言,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打击更大,在低收入国家,生命损失、个人贫困和紧急威胁也更为普遍。在区域上气候风险高的国家多位于亚洲,少数国家位于欧洲和中美洲。

  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即采用浓度路径RCP8.5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和平均海平面的增幅中位数估值分别约为5℃和80cm。有可能上升幅度可能还要远高于此,气温和海平面“最坏情况”的增幅可能是7℃和100cm。可以看到在全球尺度下,合理估计的“最坏情况”影响将极具挑战性。每年将至少发生一次高温热浪(相比之下目前约为5%)。全球平均水文干旱的频率翻了一番,出现农业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了近10倍。河流洪水的频率增加了10倍,出现100年一遇洪水的沿海地区增加了50%。大约80%的年份将出现威胁玉米生产的高温(相比之下目前约为4%),在90%以上的年份中玉米成熟所需的时间将大为减少,从而显著降低了产量。对人类的影响(暴露在高温热浪、干旱和洪水中的人口)将取决于社会-经济情景,与当前相比,在高人口情景下影响的增幅可能非常巨大。当然,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变化影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水资源、生态、能源、经济发展等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

  气候变化对敏感部门和区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从中国区域来看,总体评估看到气候变化影响弊大于利。

  气候变暖使热量增加有利于种植制度的调整,如增加中晚熟作物播种面积,但不利影响更为显著,如耕地质量下降、部分作物单产和品质降低、农业灾害加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等,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主要江河的实测径流量主要呈减少态势。气候变化导致大范围干旱、强风暴潮、暴雨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中国洪涝灾害增强。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加剧海岸带灾害以及环境与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海洋风暴潮等灾害加剧、海洋酸化加重、海岸侵蚀的强度和范围增大,海岸带滨海湿地减少、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退化等,渔业和近海养殖业深受影响。观测到生态系统总体受益于气候变化,但也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中国冰川萎缩,厚度减薄,冰川径流增加,冰湖溃决突发洪水风险加大。多年冻土面积萎缩,融区范围不断扩大。气候变化已对城市产生显著影响制约城市发展,特别是引发城市内涝,给基础设施、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带来巨大影响和危害。气候变化对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工程产生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不同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响应和适应能力均有所不同。

  2021-2050RCP8.5情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人口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在东部,包括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和四川盆地;经济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也在东部,包括东北南部、东北中部、华东北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中部和四川盆地;生态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南、江淮东部、天山高山盆地和西南东部;粮食风险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丘陵、淮海平原、西南南部、南岭山地、青海省东部和新疆南部。

  在“最坏情况”下,21世纪末高温热浪的数量可能会增加3倍,冰川质量可能将减少近70%,并影响中国西部水资源紧张地区的水资源可用性。整个中国的降雨量增加表明全国的径流总量有可能增加,但是中国各地的降雨量差异很大。暴露于干旱的年均农田面积很可能会增加2.5倍以上。80%的年份(目前为20%)发生热损害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水稻生产可能受到显著影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要更为复杂。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已经产生。如冰川融化导致的洪水和水资源短缺有可能加剧西部地区的贫困和移民风险,而媒介性疾病的传播可能触发连锁风险进而影响教育系统和旅游部门,并催生跨区域的紧张局势。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