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王安石曾邀苏轼同住“半山园”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1-01-04 21:46:49    文字:【】【】【
变法失败后寄情山水——

王安石曾邀苏轼同住“半山园”


王安石画像。

元 鲜于枢《王安石杂诗卷》。 (局部)

明刻印的《王荆公文集》。

明 佚名《耆英胜会图》。 (局部)

元 赵雍《墨竹图》 (左侧行书为王安石《钟山即事》诗)。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辽宁省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与王安石相关的多件珍贵文物被陈列出来,其中几件展品为首次展出。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身上有着执拗、坚韧、洒脱等众多鲜明个性特点。他为了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不遗余力地推行“熙宁变法”。变法失败后,他不问政事,退隐山林,用清雅淡然的笔法寄情于山水。虽然时至今日,对王安石的评价仍褒贬不一,但作为一代文学巨擘,王安石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半山园”:涉及多件文物



对时年55岁的王安石来说,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年是黑色的。

这一年,“熙宁变法”陷入困境,王安石的长子、同时也是变法强有力的支持者王雱又病故离世。遭遇事业与中年丧子双重打击的王安石心灰意冷。当年10月,王安石辞掉了宰相一职,从北宋国都(现在的河南开封)外调至现在的江苏南京,任“判江宁府”。

钟山,位于南京城东,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外调来的王安石苦寻合适之地建造宅院,在江宁府城东门与钟山中间,一个叫“白塘”的地方最终进到了他的选择名单中。

白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如果在江宁府东门至钟山之间画一条线,白塘正好位于这条线的中间,再加之白塘位于出城后缓步进山的半路之上,所以,王安石将自己在白塘选中的这处宅院命名为“半山园”。王安石的号“半山”也自此而来。

辽宁省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有一幅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写的行书作品《王安石杂诗卷》。这幅作品是正值壮年的鲜于枢写给朋友的。

在这幅一直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书作品中,一共收录了四首王安石的诗作,其中一首名为《示元度》,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所写对象就是“半山园”。

“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女婿蔡卞(字元度)的。在这首诗里,王安石用词雅丽,文字灵动有趣,详细介绍了营建半山园的过程,同时邀请女婿前来赏园观景。

辽宁省博物馆典藏部馆员张书慧介绍说,这首《示元度》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新奇工巧”,明显区别于王安石主政“熙宁变法”时期的文风。“王安石的诗歌有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学术界将其命名为‘王荆公体’。”张书慧表示,较之“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王荆公体”的特点是新奇工巧,但同时又含蓄深婉,但这个特点主要集中在王安石晚期作品中,尤其是绝句里。

张书慧说,除了这一特点外,王安石的诗作作品还有“翻案”的特点,也就是对前人写过的同一主题文学作品,他有着相悖或更加新颖的观点。

比如,在此次展览中另一件与王安石有关的文物——元代画家赵雍《墨竹图》中,“翻案”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幅《墨竹图》中,赵雍在疏朗的竹子画作旁边,用行书写下了王安石的一首诗《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这首诗中的“一鸟不鸣山更幽”,是从南北朝时期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中“翻案”而来。在王籍的诗中,明确指出鸟鸣才能更加凸显山涧幽静,但王安石则在自己的这首诗中说,只有鸟儿沉默了,山涧才宁静。

张书慧表示,除了这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翻案”的作品在他的多首诗中都有所体现,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庙堂上:变法中的执拗与坚韧



除了“唐宋八大家”中的文学家这一角色,王安石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他的政治家身份,“熙宁变法”是他参与并主导的重要政治活动之一。

在“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分布在三大主题展厅中的不同文物,将王安石的政治生命碎片化地链接了起来。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即位。作为北宋第六位皇帝,这位年轻的天子接手了一个千疮百孔、岌岌可危的江山。清朝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中记载着宋神宗一朝的财政状况——当年全部收入全部用于支出,毫无存蓄可言。

刚刚走过百余年的北宋王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宋史·食货志》对其进行了分析,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北宋周边辽、西夏两国时时威胁,造成岁币增加;第二,招兵买马、宗室成员数量增加、官吏费用增加等造成的支出扩大;第三,北宋一朝的制度问题。

面临着即将走向崩溃的烂摊子,宋神宗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熙宁二年(1069年),“熙宁变法”正式启动,时任“参知政事”一职的王安石成为变法的主导者与力推者。

简单来说,“熙宁变法”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富国、强兵和取士。从1069年正式启动变法到1085年“熙宁变法”失败,宋神宗和王安石这一对君臣力推的变法陆陆续续地持续了16年。在这16年里,王安石两度罢相。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正式退出政治舞台,开始了他在“半山园”的闲居生活。

“熙宁变法”遇到了重重阻力。在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推进中,一大批政见不合者要么被罢官,要么被流放,这些人中,包括了司马光、韩维、欧阳修、苏轼等人。在“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有一幅明代画家画的《耆英胜会图》,画作表现的就是这些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者聚会的场景。

“耆英会”的主要活动地点在洛阳。据《宋史》等相关史料记载,宋熙宁、元丰年间,洛阳聚集了一大批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闲居的士大夫,这些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在洛阳的士大夫领袖人物,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人都曾先后主持过耆英会。这些人悠游林泉,度身世外,过着远离政治的悠闲生活。明代画家的这幅《耆英胜会图》就是以此作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

集合了一大批优秀士大夫的《耆英胜会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的执拗与坚韧,他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更是将这份执拗演绎得淋漓尽致。难怪司马光评价:“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江岸边:63岁王安石亲迎48岁苏轼



从熙宁九年(1076年)置业,到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王安石在南京钟山旁的“半山园”一共生活了10年整。辽宁省博物馆此次展览中多件与王安石有关的文物,多与这一时期有关。

首次展览的明朝刻印的《王荆公文集》,就收录了这一时期王安石的多件作品。张书慧介绍说,这本《王荆公文集》较为珍贵,据分析,它可能是王安石后人刻印的,是后世校对王安石散文、诗词等作品的底本。

在“半山园”的这10年里,百姓经常会在钟山一带看到一位不问世事、骑着毛驴、优哉游哉的小老头,但与此同时,一篇篇充满着安宁与悠闲、恬淡与平静意味的清雅洗练之作也不断问世,广为流传。

“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这首《金陵即事三首 其一》即写在王安石退隐之后的“半山园”。与很多达官贵人奢华的私家园林不同,王安石的“半山园”较为简单与简陋,仅仅具备了信步乐游钟山的便利。

王安石的“半山园”不仅是他寄情山水的地方,也是会见故人的场所。元丰七年(1084年),遭遇迫害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在路过南京的时候,他特意去拜访王安石。这两位“唐宋八大家”的主角、曾在政见上针锋相对的文学巨擘不仅一笑泯恩仇,而且数日同游,写下名篇佳作,共同演绎一曲惺惺相惜的文学佳话。

据《王荆公年谱考略》等多份史料记载,听闻苏东坡来到南京,花甲之年的王安石特意骑着毛驴赶到岸边,亲自将48岁的后生苏东坡从船上迎了下来。

在苏东坡停留期间,王、苏二人多次切磋技艺,作诗唱和,有着多次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在一首游历蒋山的诗作中,苏东坡写下了“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的诗句,对于这样的佳句,王安石连连拍手叫绝,并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他甚至邀请苏轼在附近建屋,与己同住。

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去世,听闻此噩耗,远在南京的王安石痛不欲生。第二年,即元祐元年(1086年),这位一生执拗的“拗相公”郁然病逝,享年65岁。司马光闻讯,建议朝廷厚葬之。

在王安石晚年写下的一首《渔家傲》词作中,这位宦海沉浮、经历了半生政治风云的老者以这样一句作结尾:“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本文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手记


人性中的闪光点





时至今日,各方对王安石的评价仍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王安石虽已“盖棺”,但却难以“论定”。笔者就曾在接连读过的两本书中,看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王安石形象。誉者,称其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毁者,直指王安石为“奸邪”。

这一切并不奇怪。

千年之前,作为政治人物的王安石主导了“熙宁变法”,这样一个旨在改变北宋一朝冗官、冗兵、冗费的大力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陈腐的国家面貌,但同时也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再加之王安石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用人失察、用人不当等操作上的失误,这就难怪当时及后人对其猛烈地抨击了。

在这里,我们不想探讨“熙宁变法”的一波三折,也不想评价王安石的功过得失,只想打捞出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北宋士大夫阶层一些人身上闪耀着的美好的人性色彩。

尽管在“熙宁变法”中王安石饱受反对者的强烈指责,但在王安石的私德评价上则多平和之声。

王安石排斥奢华,不论是身居宰相一职,抑或是二次罢相后退隐山林,他一直甘守淡泊,至勤至俭。王安石任职宰相期间,一次他宴请亲家的儿子,对方原以为当朝宰相会盛宴招待他,但相府的仆人日过晌午才端上来些许素菜和烧饼,以及少量的酒肉。习惯了奢华生活的亲家儿子只得硬着头皮吃了几块烧饼的中间部分,扔下了其他。见此,王安石毫不嫌弃,顺势拣起剩余的烧饼吃起来。亲家的儿子羞愧难当。

宋神宗去世后,作为王安石政敌的司马光重新登上权力巅峰,“熙宁变法”随之人亡政息。尽管政见不合,但听闻已经退隐山林的王安石在“半山园”溘然长逝的消息,司马光仍摒弃二人在政见上的罅隙,建议朝廷厚葬王安石。司马光此举赢得后世赞誉。

司马光也是性情淡泊之人。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生活较为富裕,纳妾成为当时风尚,但与王安石一样,司马光同样拒绝纳妾,甘守一人。

苏东坡也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二人曾围绕变法展开激烈交锋。但在王安石退隐之后,苏东坡在途经南京时特意前去拜访王安石,二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对于这位后生,王安石曾建议苏东坡在他的“半山园”附近购置宅院,二人共居同住,为此苏东坡发出了“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感叹。一时为敌,但不一生为敌,退出争锋的场景之后,用豁达心态包容万物,苏东坡与王安石堪称君子。

尽管我们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事业功绩,亦不能用人性美丑来评判一个人的职业成就,但那个时代隐藏在人性中的闪光点仍会令观者感慨,后人心向往之。(据辽宁日报2021-01-04)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