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杖子乡大刘杖子村的锣鼓队送锦旗了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7-02-20 18:45:46    文字:【】【】【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2017年2月 19日上午,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大刘杖子村锣鼓宣天热闹非凡,人们都在纳闷,大年已过,元宵佳节已过,人们怎么还沉浸在鼓乐中不可自拔?
  原来,是大王杖子锣鼓队的队友正在给大刘杖子村部和80多岁的老人徐国政送锦旗。
  话说百性的腰包鼓了,包饺子吃肉不再是过年的专利,辛苦一年了,家家户户过年图个快活,过年了,年轻人三五个朋友凑一块玩玩扑克、麻将、顶牛子等娱乐活动是常有的事,但是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玩的过程中多少要掺杂些“意思”,带着“意思”的活动玩着玩着可能动些感情,一时激动伤了和气就不好了。这些令本村84岁的老人徐国政老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乐呵的方式有多种,何不把祖辈传下来的秧歌杂耍和鼓乐队重新组织起来?这不比打麻将等活动强多了嘛?
  徐老人年岁大了,但身子骨却像20岁的年轻人,活泼着呢。徐老人决定找村里在外上班的王警官帮忙出主意,村里领导听说此事,也支持老人的想法,大家坐一起一商量,立即行动。
  早年村里有一些秧歌队用的服装和锣鼓,村长说尽管拿出来。缺少的家把式,村里又差人去买,这么一弄,传统出子的服装道具都齐了,向外一展示,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还真眼热了,手机也不抠拆了,麻将扑克不打了,大家欢呼雀跃积极参加,多年没有张罗起来的大刘杖子村秧歌队和鼓东队正式又开张了。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扭秧歌是传统的习俗,大家并不陌生,大家细心操练两天就可以挥洒自如了。
  从正月初三起,小刘杖子秧歌就挨家挨户串上了,本村玩完了,又去邻村、邻乡,大家乐此不疲,既锻炼了身体,也有精神的喜乐。
  村部和徐老人这么老给张罗,秧歌队队员们觉得过意不过。他们决定写一面锦旗送到村上徐老人手中。于是,就在这一天,大伙再次欢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向村部和徐老人送锦旗。村两委负责人接过锦旗,却这样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新村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其中一部分,要感谢的应该是参与的村里人!他们表示:以且村里人搞活动,村里仍然会大力支持,只要对发展和谐新村有好处,支持是大大的!于是才出现本文开头的一幕。

辽ICP(备) 10202468号-1 

辽公网安(备) 21138202000003号